1、文化功能定位上,培养个性以更好地服务于电影人
举办一个电影节与举办一个纯粹意义上的电影交易市场不同,电影节是要挑选一批排它性的影片,以体现出选片上的独立性。
而电影市场的影片是越丰富越好,其包容性很强,不会去体现什么个性。
因此,电影节和电影市场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任何一个电影市场必须是在一定数量的基础上才能办的起来,有了一定数量的卖家才能吸引更多的买家,有了买家才能吸引更多的卖家。
如果一个电影节想要壮大,像多伦多、圣丹斯、鹿特丹等电影节,他们不是通过电影交易市场,而是与电影产业结合,推动电影产业的发展,并很好地服务于电影人,让人们以极高的热情参与其中。
对于具体的文化功能定位,我们可以看一些国外电影节的例子。
戛纳电影节对文化性功能和商业性功能的并重,是在保障文化性功能免受商业利益侵蚀的基础上的。
戛纳电影节将影片评选、展播、论坛等侧重文化性性功能的单元,同侧重商业性功能的坎城影片交易市场分开,成为两个相互独立的部分。
奥斯卡金像奖模式,其侧重商业性功能的定位是以全球最为发达的影视产业中心好莱坞为背景,以抢占了世界大部分影视市场的美国影视工业为依托。
奥斯卡金像奖侧重商业性的定位,在目前中国影视产业发展水平下,可复制性不强。
借鉴国外经验,纠正功能定位偏差,对于上海国际电影节来说,可以从着重完善影片评审机制入手。
2、管理模式上,加大资金提供与政策扶持
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由政府提供部分运营、管理资金是解决办法之一,这也是政府扶持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实际上,政府为电影节提供运营、管理资金的支持,也是很多国际知名电影节通行的扶持手段。
以法国戛纳、德国柏林、韩国釜山、意大利威尼斯电影节为例,政府提供一半以上的资金作为运营资金。
金马奖也是由政府提供大半资金,早些年,政府对金马奖的补助是2000万新台币,从2015年开始增加到3000万新台币。
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运营资金是由两节(上海电视节和上海电影节)办公室通过社会筹集获得,政府应该予以经费支持。
相比于资金支持,SIFF更需要的可能是公共资源和政府政策的支持。
国际知名电影节往往得到政府公共资源配置与优惠政策的强大支持,相比之下,我国政府对国内电影节的扶持政策的执行力度往往不够。
2006年出台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上海国际电影节成为国家重点扶持的8个文化会展产业之一。
2010年l月25日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十条措施中,第八条特别指出“支持电影企业、电影作品参加重要的国际电影节展和交易市场,进一步办好上海国际电影节等活动。”这些优惠政策的落实关系到国内电影的长远发展。